相濡以沫,不如相忘於江湖──台大俠義文學心得(二)

 

  這次分享第二次上課,內容比起前次比較粗略,但是是很重要的場景布置問題,一樣依照我的記憶,歡迎各位轉載、使用。

 

  這次談的,是「江湖」。江湖是武俠小說的核心,他是讀者,或是作者,設計的人物,所處在的社會。現任北大教授陳平原先生說:「談武俠小說,無論如何離不開江湖,江湖與俠客,早已被讀者連再一起,以致於你把俠客放在宮廷、或是淑女放在江湖之上,總令人有點不倫不類的感覺。反過來說,俠客只能生活在江湖。」

  講師有提到,陳平原先生有一本著作,若有興趣可以找出來讀:《千古文人俠客夢》。

  江湖不是現實世界,他是文學作品中,虛擬、藝術化了的世界。

 

  接著提到江湖的起源,這裡有點無關緊要,就草草帶過,不過《莊子‧大宗師》裡面提到:「泉涸,魚相與於陸,相昫以濕,相濡以沫,不如相忘於江湖。」相信有看過武俠電影《龍門客棧》的都對這句話不陌生,戲末周迅離開李連杰,就說了一句:「相濡以沫,不如相忘於江湖」不過莊子這句話的江湖,指得是江河、湖泊類,徐克把它用在《龍門客棧》上,個人覺得用得挺巧妙。

 

  江湖也有是五湖四海的各地的意思,譬如個人頗喜歡杜牧的一首《遣懷》:「落魄江湖載酒行,楚腰纖細掌中輕,十年一覺揚州夢,贏得青樓薄倖名。」詩裡的江湖,指得就是各地的意思。

 

  江湖一詞首先出現於莊子,先前提及的《莊子‧大宗師》、還有《莊子‧至樂》、《莊子‧逍遙遊》……等,都有提到江湖,莊子一開始指得是水域,但之後出現別的涵義,暗指「自由自得」的意義。所以江湖除了做一個地理名詞,還蘊含自由、超越的精神,這不就正巧是武俠人物講求的嗎?

 

  江湖與朝堂有明顯的對立味道,譬如范仲淹的〈岳陽樓記〉:「居廟堂之高,則憂其民;處江湖之遠,則憂其君。」就有明顯的對立意味。

 

  江湖一詞首次出現於豪俠小說,是《謝小娥傳》,之後明清兩代,江湖字眼,已經隨處可見,而其中以《水滸傳》的江湖最是代表,他是典型的與朝廷對立的代表。梁山泊是一個理想空間、自由生活,不怕天地、不怕官府、論秤分金銀。

但其實梁山泊比較偏向「綠林」,所以《水滸傳》比較像是英雄傳奇,而非武俠作品,因為他比較少後世「江湖」所具備的虛擬色彩。

 

  而江湖經過多部小說,也建立起一些淺規則、禁忌、規矩之類的,譬如不動三種人:僧人、妓女、書生之類的,這也成為後世武俠小說的江湖禁忌,只要有多看過武俠小說,想必都不陌生,在此便不贅述了。

 

  江湖的場景,到了明清小說,開始有具體的描述。唐代傳奇模糊的江湖概念,被分解成幾類小而具體的江湖場景,如:寺廟道觀、酒店客棧、莊堡宮院。

  第一類是寺院道觀,明清俠義小說中,加入了許多具體描述,使寺廟不再是出家人的清靜之地,而是充滿血腥,處處機關,完全成為一個江湖人活動場所。

  《兒女英雄傳》對此有相當精細的描寫。

 

  第二類場景,便是客棧酒店,如《虯髯客傳》的靈石客棧、《三俠五義》也有四種客棧的描寫。

 

  第三類場景,是莊堡宮院,如《兒女英雄傳》中的鄧家莊、《三俠五義》的陳州皇親花園、昌鎮公館、龐府花園、霸王莊等。

  

  江湖規則初步成形,場景趨向多樣化,是明清俠義小說的重點特色,也是開發武俠小說的新局面。

 

  最後就是最重要的,江湖具體描寫:

 

(一)峻嶺絕谷、懸崖山洞

這類的場景,可作為俠客修煉處,並鋪陳武功修習的艱難、武功的奇特。強化「武」的特色。

 

(二)大漠荒原、孤島水汀

這類的場景,多半是武打場面需要,強調蒼涼壯美,襯托「武」的特質,而荒漠、孤島,亦能點出俠客的流浪背景。

 

(三)寺院道觀、山寨莊宅

這類場景,是俠客常遊走處,寺院道觀之所以在俠文類出現,一方面佛道致力於「五兵百毒不能中」的修煉,成為習武者心中的聖地,因此寺廟的呈現,實在追求武學意涵,塑造「武」的神祕面貌。

 

 

  這次心得大概就這樣,老師有提及部分下次要上的內容,不過只有一點點,所以就合著下次的心得一起發出來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風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